首页 要闻 关注 调料 酒业 食品 产业 市州县 川食家 导购

佐菜

旗下栏目: 业内 特色 佐菜 粮油

警惕预制菜过热现象—碧桂园创新投资陆泰霖:我们一家都没投

来源:通讯 频道主理:李子涵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5-09
摘要:首食新闻【四川食品在线 餐饮食材频道】 预制菜火热?消费者还够用吗?这是记者与碧桂园创投陆泰霖深聊之后脑子里冒出的两个问题。陆泰霖这几个月聊了近20家预制菜企业,但遗憾的是一家也未投,不过都还在持续关注。 陆泰霖告诉记者,没投的最直接原因是没看清,当时他

首食新闻【四川食品在线 餐饮食材频道】预制菜火热?消费者还够用吗?——这是记者与碧桂园创投陆泰霖深聊之后脑子里冒出的两个问题。陆泰霖这几个月聊了近20家预制菜企业,但遗憾的是一家也未投,不过都还在持续关注。
陆泰霖告诉记者,没投的最直接原因是“没看清”,当时他还借用了巴菲特那句“世人贪婪我恐惧”来形容。
预制菜本身也不是什么新鲜产物。顾名思义就是提前制作好的菜品(即食、即烹、即热、即配),本质上是给用户提供一种更快速解决吃的方案。相比于餐厅用餐和自己动手做饭,预制菜像是一个中间状态。
也是这个不太新的新概念自2021年春节以来热度不减,有大量餐饮企业转型入局,也有部分代工工厂转型入局,以及新品牌涌现,对于前两者或多或少是受疫情影响线下无法开店、或无法出口而为之,而后者则是新新力量。
另一方面,陆泰霖提到了预制菜一定是当前大趋势,也是他持续观察这个赛道的原因。他认为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预制菜在某几个维度或细分方向可能有机会,但是整体看来很难做到爆发式增长。
他更建议拉长时间周期来看,追寻行业到底发生了哪些底层的结构性变化,何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拐点。另外,陆泰霖提出,预制菜企业找准产品场景,锁定消费人群;以及具有产研整合能力的企业在这个行业更具有竞争力。
记者同时间还在与更多预制菜企业相关创始人、投资人深聊,及陆续推出,敬请期待。在这次深聊中,记者与陆泰霖还深入展开了面向B端、C端的预制菜业态,以及消费人群的分析。如下,Enjoy:


碧桂园创新投资 陆泰霖
01
消费者不够用了

记者:您聊的这些企业为什么都没投?
陆泰霖:有一些机构的偏好,也有估值是否匹配的因素,更多是我没有想明白,借用股神那句形容比较贴切“世人贪婪我恐惧”。当然我们与这些企业还在保持紧密联系,动态学习和观察中。
具体来说,预制菜面向B端业务的大逻辑是顺的,更多是C端有疑问,首先需求这块很难证伪。
不过,当前预制菜一定是大的趋势,也是我持续观察的原因。现在人的需求越来越细分,大家看待产品维度更更多元。预制菜在某几个维度或细分方向可能有机会,但是整体看来很难做到爆发式增长。
从供给侧来看,即便我们假设需求需求爆发了,而消费品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也没有那么强;再加上进入门槛也不是很高,已经有大量企业切入;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很细分,这些玩家可能也都能存活下来,有自己很小的一部分市场。
我们也观察到一波食品赛道的大公司也在做布局,基于自己更成熟的渠道、供应链体系构建壁垒。
记者:疫情以来尤其是2021年春节以来行业火热,这对您的投资决策和信心会有影响吗?
陆泰霖:我反而会更谨慎,之前也有一些先例,很多赛道一度十分火热,来的快去的也快。预制菜这波火也有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事件驱动,而底层结构还没有特别的变化。几个事件:第一是年夜饭那波需求暴增;第二是疫情反复扰动,大家就在家就餐频率上升;第三是一些二级市场股票涨停了,二级市场投资者非常热情,当时一度有预制菜概念股出来,这些跟资本的关注也有关。
他更建议拉长时间周期来看,追寻行业到底发生了哪些底层的结构性变化,何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拐点。
记者:年夜饭那一波更多体现在C端消费数据上,您怎么理解?
陆泰霖:是场景催生。现在年轻人不太会做饭,预制菜自然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更多的还是聚餐场景需求。然后还有很多品牌方各种打广告宣传,也是点燃热情比较重要的因素。可以理解为一个特定时间的爆发。
记者:B端逻辑更顺,接下来会成为你们观察和投资的侧重吗?
陆泰霖:B端从需求侧来看,对于B端客户(餐饮企业、团餐)能起到很好的降本增效作用,当前一二线城市渗透率已经很高了。但,to B是相对比较苦,利润比较少的生意;且做大B端客户,体量很难做大,还需要深度的服务和定制化生产。而做小B是一项极度分散,需要很强BD能力的生意。我们聊的那几家B端预制菜企业增长性当前也没那么强,年营收2亿~3亿左右,年增长可能是20%-30%。
记者:在选择投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之间会有明显偏向吗?
陆泰霖:没有,还是取决于行业特性,和企业发展阶段。具体到预制菜我会偏向投一些比较大比较成熟的企业,往往他们的供应链和渠道底层建设会更扎实,品牌力也被初步验证,需求才会相对持续且稳定,如果在一个合理价格上去投安全边际比较高,起码这个项目没那么容易失败。
而小企业很难判断到底需求有没有被验证,基础能力很可能也没有构建,如果将来竞争环境恶化,很可能出线的就是这批企业,他们本身比较脆弱。
记者:要验证一家企业商业模式是否可行大概需要多久?
陆泰霖:不太好直接用时间来衡量,的确有很多案例短时间内涨得很快也赚钱,也有一些很平稳持续赚钱的企业,还有一些拿完钱之后把自己烧没了的。很难界定到底是不是商业模式可行,也不会单单用盈利指标来判定。
从理论上来说假如一个企业不做扩张不投放不获新客,不拓展业务,基本上都能盈利,就是卖一件产品赚一件的钱。但毕竟企业还是要增长,要在市场里拿增量。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判断是要兼顾成长性和盈利性。
回到我聊的这些公司,可能的确有比较快成立一年就可以盈利,也有比较扎实大概是需要三年。
记者:供给侧有大量企业涌进来之后,需求侧的问题怎么应对?
陆泰霖:就当前来看投资者和供应商的热情已经远大于消费者热情,我们常开玩笑会说,“消费者都不够用了”。的确是中国供给太过剩了,产品的选择也太多元化了,如果终端需求跟不上,供给侧肯定会清出一批玩家,一般来说一定会有从行业的过热期再到冷静期的经历,毕竟行业还在早期。
记者:那行业洗牌大概什么时间会出现?
陆泰霖:观察窗口期一年左右,假设现在这批玩家被充分资本化之后,拿钱都拿的差不多了,开始往前冲量了,再加上巨头也都观察到了有这样的机会在。这时开始进到一个白热化竞争的阶段,就会有一些落后的企业被淘汰。如果谁还在牌桌上,就证明他们已经初步跑出来了。
02
先选好产品场景

记者:疫情期间大家对预制菜需求会更大,疫情这两年足够让大家养成习惯吗?比如说疫情结束之后,预制菜红利还会在吗?
陆泰霖:两年比较难培育消费者习惯,确实这两年也涌现出一些做方便速食的企业,但毕竟是短期需求,当大家回到正常生活中,预制菜或许并不占据太多优势。对于预制菜本身来说,必须有特别强的产品力,具有特别的场景性,才有机会形成好的复购。现在来看这个需求还有待被验证。预制菜的确很火,但这个时候对投资人来说反而要更谨慎。
记者:从健康角上您怎么看预制菜?
陆泰霖:这是一个比较难衡量的问题,在中国我觉得第一还是要解决到底好不好吃。预制菜的核心诉求是菜品还原度是否足够美味,可能当前健康要再往后放一放。
可能健康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来教育的趋势。如果和外卖相比,要说预制菜到底健康到哪也说不上,最直观的就是外卖的包装会有一些影响,然后再加上外卖完全是类似于黑箱操作,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预设。但实际上很多做外卖的商家,也用的是 B端预制菜。
还有另外一个判断指标,比如外卖从点完到送达可能是30分钟,那预制菜可能15分钟能吃上,这样来看预制菜就更有竞争优势。另外,价格上也是一个比较好量化指标,外卖的客单价是30元,但预制菜可以做到20元,可能会有50%甚至100%的折价,这也对消费者具有吸引力,尤其是价格敏感消费者。
记者:您提到的场景性怎么理解?
陆泰霖:场景性是定位精准,人群精准,食用场景精准。比如有的企业是做一日三餐,把一周内每天的饮食安排好,每一周都可以出一种解决方案;还有的企业只切早餐场景,那午餐时用户肯定不会继续食用。
某个场景的选择跟企业的初衷,能力有关。可能有的企业就是想做大而全,那一日三餐场景很适合,在这种情况下客单价会更高,粘性理论上会更强,但是人群可能就没那么多;还有的企业初衷是切某个细分场景,虽然客单价不是很高,但消费频次和消费基数更易扩大。
记者:您接触的企业是什么规模?
陆泰霖:狭义的预制菜(即热即烹)企业我聊了5-10家,广义上预制菜(即食)有15-20家。目前来看规模都比较小,最大的差不多年6-7亿,更多是年几千万级别。
这些企业的路径都不太一样,有一些从一二线城市从高往低打,也有一些从下沉市场往一二城市的打法。预制菜企业有一项核心竞争能力是整合产业资源。
记者:从“城市到农村”,或者从“农村到城市”,他俩有哪些优劣?
陆泰霖:从一二线城市往下打,更容易建立品牌;从下往上打,下沉市场人口基数和体量更大,基本盘会更稳,这些人群需求相对稳定,会给企业带来好的现金流,再去做农村包围城市比较从容,但问题是品牌升级是一大挑战。
我也观察到一些品牌从下往上做,实话说比较难,因为整个公司也好品牌也好基因完全不一样,就需要新的子品牌重新去做。
从高往低打最重要的还是价格能不能压下来,核心是成本要控制住。这点从预制菜来说相对会容易,除非原材料价格特别高的菜下沉有点困难。而大多数品类普适性已经很强了,突破点还是控制供应链成本,把价格打下来。
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品类还是有优势的,比如酸菜鱼、宫保鸡丁、鱼香肉丝这些家常菜。相对来说难点是上游能不能做好,供应链模型能不能打磨。选品不会有太大难度。
03
产品力是第一位

记者:您用哪些维度来评估一家企业?
陆泰霖:先看供给侧,很多研报把预制菜按照即食、即热、即烹、即配4种形态划分。这个划分是产品初配程度的不同,使得用户从打开包装再到食用的时间不一样,理论上是与产品新鲜程度成反比,同一件产品越新鲜需要烹饪时间就越长。
可以用一个二维图来表示,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新鲜/美味程度,这样就会形成类似于反比例的函数,能打破上限谁的产品就会越强。
供给侧这块除了产品,还可以拆一下渠道,它是承接下游消费的载体,同时有触达和转化消费者的作用。渠道可以分为B端跟C端两种逻辑,甚至可以继续细分更多,B端可以分为连锁餐饮、团餐等,C端有电商、夫妻老婆店、便利店等。
再看需求侧,我习惯用场景和人群观察。先说场景,分为在外就餐和在家吃饭两种场景,B端解决的是外食餐饮标准化和便捷化,C端则是解决餐桌上的问题。据我观察不同人群消费理念和能力都不一样,人群标签可以非常丰富,具体到这个行业可以粗略分为两种,即一二线城市人群和下沉市场人群。
一二线城市人群因为时间比较少,也不太会有时间做饭,所以说狭义的预制菜,比如说即烹很难渗透到到这个人群,即热、即食有一定机会。而下沉市场人群时间会更多,一般以家庭形式做饭,独居生活比较少,他们对预制菜的需求会更多。
记者:这些维度如何决定投资与否?
陆泰霖:这些维度是一些比较综合的评判标准,在具体筛选时,还需要根据标的本身差异化属性、定位、模式和打法,以及团队执行力做判断。具体到数据,常看企业收入增速,盈利质量,包括产品复购率,但不同的模式观察指标也不太一样。
记者:哪种类型企业更看重复购率?
陆泰霖:做大单品,以品牌的形式切入市场的企业更看重复购率。他们的终端多是线上消费人群;还会有一些线下大渠道,比如盒马、永辉、山姆等,在这些渠道有非常精准的人群画像,也会形成比较持续稳定的复购。
有几个指标,拿线上这块来讲一是线上投放ROI,和线上固定周期复购率。按照行业标准,90天复购率能做到20%比较优秀了;ROI在3以上就比较好了;这些指标影响了这个公司到底能不能赚钱,以及决定了商业模式可持续性。
除此之外还会看增速,观察他们收入爆发力到底如何,一般对于早期企业年增速在50%以上比较OK,100%以上就非常优秀。
记者:大家都在尝试突破?那如何才能跑出来?
陆泰霖:产品力是第一位,产品竞争也是多个维度的事情,包括产品定义、定位、差异化、亮点、包装、加工等,如果要做到便捷和好吃还是由底层的工艺、原材料决定,以及紧密合作的工厂、供应链。
现在消费的竞争肯定是多维度的,不是某个维度OK就是第一,比如供应链端,管理层的组织能力等。此外,必须有底层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把基本盘打牢,才能形成多维度的具有竞争力的模型,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是综合能力的博弈。
记者: 关于基本盘,其实部分预制菜品牌还是代工模式,那是否有工厂重要吗?
陆泰霖:我个人比较倾向自有工厂的企业,这类企业供应链可控程度更强、反应速度会更快,品控会做得更好;前端的毛利率理论上也会越高,成本更低。而对于一些企业在资金体量没有那么大时去建厂,也是比较高风险的动作,所以企业在早期并不适合这么布局。
记者:什么阶段什么规模代工OK?什么时候可以有工厂?
陆泰霖:有几种类型:一是企业自己本来是一个工厂,之前类似于给B端做代工,然后下一阶段想做品牌;另外一种没有自己的的工厂,当年收入3亿左右,才会开始有动机建自己的工厂,这时候大概率也会被投资市场关注,也就完全有能力自建了。
记者:这些转变什么时候开始发生?
陆泰霖:总体感觉2020年底疫情之后大家都开始复工复产,那波会比较多,这中间有一些工厂之前给国外做代工,但受国外疫情影响到物流等方面,其实没有办法消化这些剩余产能,开始转向国内孵化自己产品。也有一批自家供应链已经比较成熟了,同时看到终端需求爆发,涌入这个赛道。
 

责任编辑:李子涵
首页 | 要闻 | 关注 | 调料 | 酒业 | 食品 | 产业 | 市州县 | 川食家 | 导购

电脑版 | 移动版 | 站长统计

•蜀ICP备16002495号-2 •川食网独家开发 版权所有 •食品安全与市场秩序监督举报电话:12315 •采访联系电话:13678181295 •业务代理:达沃斯传媒-18981777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