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食新闻【四川食品在线 食政频道、农业频道】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强调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落实“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重要要求。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又该如何擦亮?带着问题,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
记者:对全省“三农”领域业务主管部门来说,省农业农村厅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徐芝文:总书记此次来川,不仅走乡村、下田坎,还对四川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又对全省今后五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路径。因此,接下来,我们要把领袖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实际行动,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勾勒的蓝图转化为“实景图”。 具体来说,首先,要在学习领悟上下功夫。全面把握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而将其细化成可操作可执行的任务书、施工图,一项一项落实、一件一件推进。 其次,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尤其是,围绕“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创造更安逸生活”的目标要求,结合四川省情、农情实际,启动实施一批重点项目、重点改革事项,最终让“三农”基本盘越来越稳固。 最后,是在惠农富农等领域下功夫。四川是农业大省,农村生活着数千万老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让不愁吃穿的老乡过上更好的日子,提高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我们接下来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记者:如何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徐芝文: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我们组织了行业系统和市县力量,成立了9个专题调研组和专家咨询组,正谋划编制行动方案。初步考虑,以“六良”为抓手,把成都平原打造成为“天府粮仓”核心区,最终在全省形成重粮、抓粮导向。 造良田。有了天下良田,才有天下粮仓。接下来,四川将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十年攻坚行动,力争通过10至15年的努力,解决丘陵地区和大部分山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问题。同时,大力整治农户承包耕地撂荒,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 育良种。做好水稻制种稳面扩面,巩固提升四川作为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的地位。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省级种业龙头企业,研发推广一批适合四川气候和地貌特点的优质高效粮食种源。 用良机。大力实施以农业装备为引领的“五良融合”工程(良机、良田、良种、良法、良制),研发一批适合丘陵山区粮食生产的农业机械,引进推广先进机械化技术。 推良技。加快补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短板,打通新品种、新技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加强县乡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短板。 扶良农。向大户要粮,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启动新一轮深化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带动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出良策。保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坚持“谁种粮、补贴谁”导向,提高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面,优化农资价格调控机制,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 记者: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日常三餐。此前,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稳定粮油、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接下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徐芝文: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自古以来,就有“粮猪安天下”的说法。 特别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国内疫情连续散发多发背景下,我省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对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特别是稳物价、保民生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作为全国生猪生产第一大省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四川要围绕“稳产保供”下足功夫。 首先,奋力再夺粮食丰收。开展“稳面积、攻单产、树标杆、增效益、防减灾、严考评”六大行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间作套种等新技术,确保全省粮食产量710亿斤以上。 其次,确保生猪稳产保供。继续压紧县委书记非洲猪瘟防控和生猪恢复生产指挥长责任,落实生猪稳产保价七条措施,坚决守住能繁母猪存栏380万头底线、确保完成年出栏6000万头生猪任务。 再者,健全生产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多层次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重点发展小农户急需的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服务主体,探索多种托管模式。 记者:做大做强“川字号”农业特色产业,是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重要步骤。今后,四川如何在这一领域发力? 徐芝文:总的来说,就是总结既有成功经验做法,探索“川字号”农产品更高层次提质增效路径。 第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接下来,将加快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和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重点打造5个川渝毗邻地区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区。年内,力争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以上,培育认定省级星级园区40个以上。同时,加强都市农业、丘区和高原特色农牧业的分类指导,形成各类层级、各具规模、各具特色、各有优势的园区立体发展格局。 第二,突出补齐产业支撑短板。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种业振兴。具体来说,推进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建设,推动成立西南种业联盟,推进国省种业园区、种业集群建设和南繁基地提档升级。开展“缺门断档”农机装备研发创新。推进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全程试点县建设,完成1500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 第三、扩大有效投资和交流合作。支持金融支农服务和产品创新,用好乡村振兴产业引导基金,吸引更多资本投入。加快建设第二批省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巩固川台农业交流合作,让更多的“川字号”进入粤港澳大湾区等省外市场。 |